浙江普陀山、山西五台山、四川峨眉山,安徽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,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、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、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。这四座佛教名山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、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。
普陀山素有“海天佛国”之称,是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。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东南海中,岛呈长菱形,山上花木葱笼,泉流掩映,峰壑竞秀,奇石嶙峋,金沙雪浪,风光旖旎,寺塔精舍,金碧辉煌,潮音梵叹,终年不绝。观世音菩萨,是大乘佛教中诸佛菩萨大慈悲心的体现。
据佛典记载,观世音菩萨,在过去无量劫中,已作佛竟,号正法明如来。观世音菩萨的译名,主要表示其寻声救苦的慈悲之德。在唐朝时,因中国文化习惯从简,同时也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“世”字,“观世音”也简称“观音”。佛典中常见的观世音菩萨的另一个译名“观自在菩萨”则主要表其智慧之德。五台山位于黄土高原上的山西省东北部,属于太行山系。其中北台最高,世称“华北屋脊”。五台山被佛教界尊崇为文殊菩萨应化道场,作为清凉圣地、紫府名山的五台山,异花芬馥,幽石莹洁,苍岩碧洞,瑞气萦绕。
文殊菩萨,全称为文殊师利,音译为曼殊师利,意译为妙德,亦云妙吉祥。在密教中,文殊菩萨又尊称为:“吉祥金刚”,“般若金刚”等。文殊菩萨在佛教中代表着诸佛菩萨洞彻宇宙人生的般若智慧,过去久远劫前早已成佛,为辅弼释迎牟尼佛在婴婆世界度化众生,而随缘方便示现为菩萨。历朝帝王,对文殊菩萨应化道场五台山多有救赐。由于历代帝王的救赐和对五台山佛教的护持,历朝来五台山朝礼的王公大臣、文人名士、善男信女络绎不绝。
国外信众,因景仰文殊应化圣地五台山,亦有人不远万里前来五台山朝礼和求学佛法。从唐朝至清朝,在史籍上留名的来朝礼五台山的外国僧人有大约五十多位,他们主要来自印度、日本、斯里兰卡、朝鲜、尼泊尔等国,对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。
有“西南佛国”美誉的四川峨眉山,奇峰峭拔,壑邃云封,清泉飞瀑,尊崇为普贤菩萨应化道场。峨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隅,昆仑山的北岭。普贤菩萨,为梵语“三曼多跋陀罗”的音译,又译遍吉,为遍一切处而善妙义。普贤菩萨在佛教中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,佛教信众广为崇奉信仰。
从唐代起,历代君王对峨眉山多有救赐,并且由于帝王的支持,王公大臣、地方官吏、善男信女们争相效尤,出资在峨眉山修建佛教寺塔,捐赠佛教法物,供养香花幢蟠,斋僧做法事,以祈求佛菩萨护佑,增福德,减灾祸。宏扬佛法的高僧和参学访道、礼供祈福的香客络绎不绝。峨眉山悠久深厚的佛教文化,优美独特的佛国风光,吸引了古今无数的帝王将相,文人墨客,善男信女。他们留了许多的诗词歌赋,楹联匾额,书名传表,山志、游记、碑刻、序跋等等。
“莲花佛国”安徽九华山,被尊崇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应化道场。
九华山佛教自唐代起开始兴盛发达,至明清臻于隆盛,延绵至今仍兴盛发达,并且在其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,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九华山佛教文化。九华山地势南望黄山,北俯长江,东临太平湖,西接贵池。地藏的意思是:“安忍不动犹如大地,静虑深密犹如密藏。在密教中,其密号为悲愿金刚或称愿金刚。很多的佛教大乘经典都一致称扬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不可思议。地藏菩萨在佛教信众心目中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,很多的佛寺中都供奉着地藏菩萨圣像,作为地藏菩萨应化圣地的九华山,也因此享有盛誉。
唐代,九华山佛教已开始兴盛发达。当时,因金乔觉德行卓越,闻于朝廷,唐建中二年(公元781年),郡守张岩上表,朝廷赐匾额“化城”。化城寺内至今还保存着唐至德年间唐肃宗赐给金地藏的“九龙方印”,上篆书“地藏利生宝印”六字。九华山多有奇峰,石瞪蹂空,峭拔奇绝,直指云天;九华山中多有溪水清流,碧潭深涧,清泉飞瀑。